內容來自YAHOO新聞
新故鄉願景-不讓土地窒息 烈嶼拒成水泥島
中國時報【(執筆:黃麗如)】
離大陸最近只有500公尺的金門縣烈嶼鄉,俗稱「小金門」,它向來是前線中的前線、離島中的離島,很多人對這個跟綠島一般大的小島感到陌生。7年前由洪清漳成立的網站「烈嶼觀察筆記」揭露了神祕小島的自然、人文與環境議題,洪清漳說:「希望更多資訊透明化,讓更多人關心烈嶼、守護烈嶼。」
從金門搭交通船到烈嶼的航程約15分鐘,一抵達九宮碼頭,就可以感受到小島的清幽與綠意。原本是烈嶼卓環國小老師的洪清漳,回憶起小時候從烈嶼到大金門念書,曾經因為大霧而有7天沒辦法渡海上學。他說:「當時從烈嶼去金門的船是人力划的,一趟就要1小時。」
跨海大橋 恐破壞靜謐淨土
烈嶼的交通不便,讓這個島保留了完整自然生態,作家劉克襄表示,第一次到烈嶼就是專程來賞鳥的,島上有三分之一的鳥種是台灣見不到的。然而這靜謐的小島,近期卻將有著天翻地覆的變化,連接金門和烈嶼的跨海大橋正在興建,多樣建設將要進行,在《中國時報》與正聲廣播公司合作的「新故鄉動員令」節目中,洪清漳分享了多年來對烈嶼的觀察和擔憂。
烈嶼舊稱「裂嶼」,相傳過去大金門和小金門是相連的,但在宋朝末年,帝昺為躲避元兵的追擊而行船至金門海域,正苦於無路可走時,突然天崩地裂,小金門和大金門分成兩半,所以命名為「裂」嶼,後來更名為烈嶼。天崩地裂雖然是傳說,卻巧妙地點出這個島嶼的地質環境精彩。
獨特景觀 如天然地質教室
洪清漳在7年前退休後,每天沉浸在烈嶼的特殊地質世界,跟著他從東崗的採石場往海岸走,就是大片的花岡岩地形。而沿著青岐海岸走,則可見識壯觀的南山頭玄武岩風光,洪清漳說:「這是金門唯一的柱狀玄武岩地形,我們離大金門那麼近,但這樣的地質,卻只有在烈嶼才看得見。」
獨步金門縣的地質環境,還有在北方埔頭的貓公石景觀,赭紅色的貓公石在海岸上非常明顯,風化與侵蝕作用,讓貓公石沿岸有著多樣的變化。洪清漳指出,小小的烈嶼卻有豐富的地景,這在台灣其他島嶼是少見的,這種地質的特殊性,凸顯出烈嶼的獨特。
不當建設 讓生態面臨危房貸高雄林園房貸機
由於長年在海岸觀察地質,洪清漳對於烈嶼的潮間帶生態非常熟悉,7年下來,已在部落格「烈嶼觀察筆記」建立豐富的資料,他說:「長期觀察下來,就會知道潮間帶四季不同,而不當的建設破壞了潮間帶。」過去,由於烈嶼屬於前線中的前線,運用大量的造林以掩藏軍事設施,將烈嶼打造成綠意盎然的小島,也造就完整的生態系。但軍事任務解除後,烈嶼的發展反而造成環境的破壞。
他以海邊用水泥打造的石蚵路為例,鄉公所以為建一條通往海邊的水泥「石蚵路」,就能讓漁民方便下海養蚵,卻沒想到日夜被海水侵蝕、浸泡的水泥路,其實反而容易打滑,蚵農根本就無法走石蚵路下海。此外,從陸地畫過沙灘的水泥路破壞了沙灘,造成泥沙淤積、潮間帶生物消失,對環境是極大的衝擊。除此之外,因為風水考量而開鑿出上林古水道,卻沒思考排水問題,之後建造的出水口又是對環境的破壞。
生態旅遊 促社區永續發展
洪清漳對於當權者急於「開發」烈嶼感到不解,他以多年的紀錄呈現,發展生青年安心成家方案態旅遊才是烈嶼的方向,他說:「烈嶼的環島公路才20公里,騎單車慢慢逛非常舒服,就算步行也不吃力。沿途不管是賞鳥或是觀賞地質,都是世界級的水準。」
為了讓鄉民、相關人士更了解烈嶼的特色與處境,洪清漳與幾位朋友積極的以影像、文字記錄烈嶼,他希望自己的網站能讓烈嶼人有知的權利。洪清漳引用珍.古德的話說:「唯有了解,我們才會關心;唯有關心,我們才會採取行動;唯有行動,生命才有希望。」
新聞來源https://tw.news.yahoo.com/新故鄉願景-不讓土地窒息-烈嶼拒成水泥島-215008482.html